创新创业教育:拥抱新智能,探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23 来源: 哈理工科技园
近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产业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原所长Arne Carlsen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Michele Scott教授,菲律宾大学副校长Fidel Nemenzo 教授,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智库首席专家李肖鸣博士,长江学者、浙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等海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创业教育需要拥抱新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专家学者都谈到了人工智能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原所长Arne Carlsen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许多可能,让我们能够发现个人化的需求以及我们创造学习的潜力,它也是很多种资料的总和,也运用了许多科技,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运用到学习和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潜能,当然也能找寻他们学习中的缺点和弱点,才能借此建立一个定制化了的更好的教育环境。由此,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最有效、最优化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才能对他们的学习真正负责。
美国罗格斯大学Michele Scott教授表示,创业教育是当今相当重要的一种教育,只有拥抱新科技与新智能,创业才能成功。她认为目前有情绪上的智能、学术智慧、人工智能、生意与市场智能等四种智能,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拥有良好的商业视角、科技与科学视角、创业视角和社会视角,懂得人工智能,善于情绪治理,能够分辨真假,拥有较高情商。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智库首席专家李肖鸣博士表示,我国创新技术的教育亟待加强,创新技术理论需要发展、需要研究,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一起来创建中国的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多的工具,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造人人可创新、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的氛围,先老师自己掌握技术,再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技术,然后再激发他的创新潜能,进而使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创新型国家。
培养“双创”人才的路径选择
当前社会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要培养“双创”人才,我们需要做什么?怎样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由此来培养更具创新能力、更有创造力的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原所长Arne Carlsen教授提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重塑教育系统,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一要建立新的课程规划,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二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不断培养教师、学生的能力;三要拥抱改变,进行终身教育,不断保持创新创业能力,树立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长江学者、浙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提出,要培养“双创”人才,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得更有质量,具体处理好“六对”关系:一是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既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深入,又扩大这一教育的受益率;二是短效与长效的关系,既注重短期效果,又培养出企业家精神;三是素质与技能的关系,既注重创业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创业技能的提高;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创新创业实践有充分的了解认知,并深入研究创业理论与政策,使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长久化;五是全球与本土的关系,本土的创业和全球的创业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全球的创业观、文化观和思维观;六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既注重创业率的数量,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智库首席专家李肖鸣博士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双创”教育师资需要成长计划,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只有有了高徒才有名师,有了名师才有名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层面上缺少一个进修学院,“双创”老师要进行系统的能力提升,还真没有地方可去;二是创新技术的教育亟待加强,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何处创新和怎么样创新很重要,不然,有机会也看不见、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