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政策法规News

黑龙江省

首页  政策法规  黑龙江省

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

发布时间:2009-11-02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

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时间:2006523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进《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我省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

1、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央《决定》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的纲领性文件。我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好中央《决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省认真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能源、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但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粗放式增长的局面,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技术研发单位与生产单位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转化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自给率低,科技成果的产出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力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三个能力,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则。扶持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需求引导自主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启动一批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5)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在全省范围内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形成系统配套的科技能力,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创新合作机制。

(6)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紧迫需求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4、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黑龙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自主创新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创新型省份。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稳定增长,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形成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实力的科研开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到2010年,新建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中试基地,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个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在各地市分别建立一批民营机制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10年,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名牌产品达到10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水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建成15个销售收入达50亿元、25个销售收入达30亿元、4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和100个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强化技术开发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在六大基地和高新产业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采取重点扶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一般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应不少于1%,大中型工业企业要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

6、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创新成果。企业要围绕增强竞争能力,把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提高引进、消化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现有支持科技发展的各专项资金要逐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对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解决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减少能耗、治理污染和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以及解决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的项目给予资助,对成果所有者和转化实施者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开发名牌产品,对已获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提档升级,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计划。

7、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建成几所国内一流的大学。优化大学内部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大对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建成几所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国际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全省科研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哈尔滨兽研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703所、省科学院和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行业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围绕国内、省内和行业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探索与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

8、引导和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各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引导、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鼓励、支持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形成合作共建的科研、转化、推广和再创新的机制。

9、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要充分发挥专、新、精、特的优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向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靠拢,在产业合作和产品配套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10、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我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和人才聚焦的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技术向产业带集中,重点建设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中心和研究开发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哈大齐高速公路为主轴,高新区、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为支点的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提高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学科技园、医药科技园区、软件园和中俄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使它们真正成为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信息辐射、人才汇集、资金吸纳的基地,成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三、深化改革,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11、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把重点放在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和科技资源配置,建立重大科技管理决策的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综合管理部门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对科研课题及资金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及科技成果后评价制度。

12、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落实转制院所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适合科技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转制院所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发挥骨干作用。推进和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深化科研机构内部改革,重点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限,搞好科研机构资源整合和重组,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单位;鼓励和推动重复设置的科研单位合并,优化配置,形成先导型、开放式、多功能、新体制的科研集群;支持和鼓励国家重点企业吸纳社会科研资源,组建企业研究院。

13、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社会化、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运行规范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扩散、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流动等中介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14、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把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纳入全省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加大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建设技术研发公共平台,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为主体、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建立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公共平台。建设计量检测、标准咨询平台,支持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类平台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专业性配套技术服务。整合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提高对公共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的水平。充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优势,再支持建设1-2个功能定位准确、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6个左右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发挥其高新技术成果和科技企业孵化作用。建设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撑与服务,使科技人员能够得到网络化、集成化和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15、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借助大型骨干企业研发优势,发展协作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研发群体,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有重点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大幅度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制造业信息化、能源装备与新能源、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超级粮豆薯麻品种培育、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新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煤化工、激光技术、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复合环境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等方面进行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突出抓好农村能源开发、沼气利用、节约能源和速生丰产林等技术攻关。围绕信息、生物、先进制造、农业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攻克技术瓶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16、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能力建设为主线,重点研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化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要以培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按照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在优势领域,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民用航空、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

17、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创新能力。建立符合我省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引进和培育超级动植物新品种,加大农业动植物保护研究,控制重大生物灾害,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保障农业动植物健康安全。大力组织实施农业集成创新,加大农业种植高产高效模式化、标准化推广力度,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率。研究开发适应北方环境的农村新能源模式和环境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省农科院派出科技人员到县(市)挂职的经验,组织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定期派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传播和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农垦系统在推广农业科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场县共建,带动全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帮助农民提高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

18、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整合各种分散的科技资源,优化布局和科学配置。哈大齐工业走廊要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东部煤电化基地要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煤炭深度开发,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道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搞好木材精深加工,发展林下经济。沿边开放带要在推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中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规划和建设各类出口加工园区,提高科技含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围绕技术创新、特色产业培育,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19、优化科技经费配置方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拓宽资金渠道,重点支持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能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的自主创新活动。优化调整科技计划设置体系,探索定额补助、配套经费、后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地方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吸引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各方面社会资金进入自主创新领域,以捐资冠名等方式资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技术创新活动。

五、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型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20、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发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源,加强高级科技管理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高层创新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相适应、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人才大军,把科技人力资源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在优势产业,建立由领军人才统领的核心人才队伍;在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在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新兴行业,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重点发展区域,形成特色人才密集区;在农业科技领域,实行首席专家制。采取新的机制生成首席专家及团队,并使其在科技研发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把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科技人才力量整合起来,把分散的人才开发和管理资源汇集起来,形成合力。

21、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雄厚的优势,启动高校技术创新团队培养建设计划,推进高校“龙江学者”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优先技术领域和优势学科建设,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做好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实施“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产业(科研)基地建设,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

22、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采取项目引进、集团引进、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重点引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加大力度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依托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加强国内区域性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各类人才。推进海外学人工作,继续实施好“海外学人科研资助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要发挥对俄人缘地缘优势,加大引进俄罗斯工程技术人才的力度。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大力引进急需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来我省交流与合作。

23、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符合科技人才特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办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建立以人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探索实行股权、期权奖励制度,使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科研人员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增加科技奖励经费,增设特等奖,为优秀专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改善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企业引进人才给予适当资助。制定基层科技人员晋聘职称、学习培训和生活补助等政策,鼓励具有较高学历的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作。

六、采取有力措施,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24、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要将支持自主创新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在编制年度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确保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整合现有省级企业挖潜改造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科技应用与研究开发资金、外贸发展资金、农村产业化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生产、建设、研发方面资金,重点向自主创新倾斜。认真研究国家的科技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扩大我省科技投入规模。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保障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科研条件建设,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对各类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支持。

25、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允许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所需国产设备按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一步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26、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环境。高新技术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信用等级,积极利用各类银行和风险投资资金,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银行、信用社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为企业服务和自我发展意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选择科技含量高、产业牵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资金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化重点项目,运用开发性金融贷款给予支持。争取和吸引更多国家创新资源和资金投入。

27、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具有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产品。在同样具有自主创新成分且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列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财政部门在预算审批过程中,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预算。

2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紧制定我省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科技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将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和保护作为科技立项、评审和奖励的重要指标,使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研究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措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预警监管系统及执法协作、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制度,建立省级新产品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推动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策略,尽快取得涉及企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29、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坚持党政一把手抓自主创新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确保自主创新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实施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选好配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班子,加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干部队伍建设。

30、营造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科技政策、法规,依法行政,把自主创新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保护自主创新活动。总结和推广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积极推进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各种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